PG(中国大陆)官方网站-电子AI辅助平台

“AI+医疗”火爆谁是真正的受益者-PG(中国大陆)官方网站

PG新闻
分类

“AI+医疗”火爆谁是真正的受益者

发布时间:2025-05-08 14:00:11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港股医药板块最近两周正在快速修复估值。生物医药B股指数从年后的581点已经上涨到692点,整体涨幅接近20%。

  这一波行情基本可以确定为DeepSeek带动之下的医药板块价值回归。大批10港元以下的低价创新药股冲得最靠前,甚至媒体认为,中国正在等待“医药的DeepSeek时刻”。

  港股德琪医药春节后股价翻倍,公司昨天宣布“将成立PG电子官网AI部门”,推动AI制药业务。公司称,2021年投资的AI制药子公司德睿智药已经通过AI模型资料发现了一款肝癌药物。

  AI制药在AI+医疗的大范畴里显得并不突出。真正通过AI来开发新药、而且做出点成果的公司,如晶泰科技、英矽智能等一只手都能数过来。

  但AI在医疗上的应用就非常可观了。不说别的,这两天各地医院都在密集发布自己接入DeepSeek的消息,其中不少还是中医医院。

  医疗场景其实对AI的需求程度是很高的。厚厚的医书、上万种药品,靠电脑肯定比靠人脑更有优势。在资本市场上,医疗信息化上市企业是这一轮AI+医疗中最先被发掘出来的,像老牌医疗信息化企业如万达信息、东软集团、卫宁健康等,其他如创业慧康、易联众、久远银海、思创医惠之类。

  就像段子里写的那样:互联网+医疗是这些公司,5G+医疗也是这些公司,AI+医疗还是它们。

  中国的医疗体系其实是很封闭的,根源是个人医疗信息的保密制度。AI训练需要医疗数据,这些数据在医院手里,企业并不容易拿到。最近发布的华为的“瑞智病理大模型”,数据就来自于瑞金医院上百万份病理资料。

  每个医院所需的AI系统都需要定制化开发。这几天各医院发消息称自己部署DeepSeek,说明医院招几个技术人员,不依赖第三方,同样可以开发出适合自己的AI系统来,尤其是开源的AI诞生之后。

  另外一个重要的系统参与方就是设备商,包括影像设备、检验设备、手术机器人等。这一类医疗设备大多会集成AI应用,当然不少国内医院也会外部加一套AI系统。

  以AI辅助影像诊断为例,现在不少CT、核磁设备本身就集成了一套AI系统,医院自己开发一套,第三方提供一套,常常是几套系统同时运作。不少AI辅助诊断的专业公司,面临的对手其实不是影像科医生,而是设备制造商。

  阿里腾讯百度等在互联网界叱诧风云,AI玩的比谁都溜,但面向医疗系统,能做的还是不多。阿里用支付宝打通了挂号和支付端,但要向医疗其他环节渗透难度很大。行业依然是几家信息化供应商唱主角,这说明AI+医疗比的不是谁的技术更牛,而是

  能直接触达医院的自然是最有优势的供应商。几家头部信息化企业都公布过客户数据,但具体业务介入程度无法细致比较,只能从数字上看到大概:

  卫宁健康去年6月披露,拥有6000多家医院客户,其中三级医院400多家;

  东软集团‌截至2023年,服务医院客户数量2800余家,其中三级医院600余家;

  ‌‌万达信息2023年时二、三级医院客户200多家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0多家,社区卫生室1万余家;

  如果再考虑到设备渠道,东软其实是最具备优势的。虽然东软在CT、核磁、DR三大件里都不算太强,比起GPS三大家和国内的联影、迈瑞、万东等都差一些,但东软好歹综合实力强,这是其他信息化企业都不具备的。

  全国医院的AI升级浪潮刚刚掀起,后续必然会快速推进。医疗信息化服务商在原有业务基础上,肯定会拿到升级改造的订单,对卫宁健康、万达信息、东软等企业来说,

  这些机构分为两类,临床医学类如美年健康、国际医学、新里程等,在业务中融入AI提升效率,开发新的医疗项目。美年去年就推出了AI机器人、AI影像辅助诊断;新里程和国际医学这样开医院的就更不用说了,必然会跟紧潮流。

  另一类AI医疗概念主要是IVD检测类公司,如金域医学、贝瑞基因、迪安诊断之类,AI应用使得检测结果的精准化和容易解读。

  这些AI+医疗的应用,大部分只是提升对医生和患者的服务品质,很难说产生更多增量价值。即使是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在力推的“AI诊断”,也距离想象中的AI医生相差很远。

  十年前互联网医疗兴起,多少信誓旦旦的互联网巨头喊出的口号也是“颠覆传统医院”。结果在全行业烧掉数百亿之后,到今天除了卖药之外依然没看到太好的盈利模式。想象中的医生在线及时接诊早就变成了机器人答录机。

  “5G医疗”也曾火爆一时,号称能改写医疗固定场景,化距离于无形,让优秀医疗资源下沉。当年不少医院如同今天一样,纷纷部署5G网络应用。结果到今天别说远程会诊、远程手术了,就连医院的Wifi也很少对患者开放。

  AI+医疗能做什么,这个问题就如同当年的5G一样,可能多年后都不会有答案,但不跟肯定不行。这就是当前医疗行业的尴尬,也决定了AI+医疗到底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多久的收益。

  相比起创新药真金白银的烧钱来说,AI医疗更像是个应景之作,无论对医药医疗企业,还是对资本市场来说都是如此。见好就收。

搜索